为什么 Objective-C 的属性还需要 atomic
使用过 Objective-C 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,将一个属性声明为 atomic
并不能解决可变对象的多线程问题。既然如此,那么这个属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?本文将对比多个支持引用计数的编程语言,聊聊这个古老话题的“底层逻辑”。
我们知道,atomic
和 nonatomic
主要针对对象类型的属性,对于原始类型没有影响。而对于对象类型的属性,在使用 nonatomic
的情况下,需要保证不存在多个线程同时读写这个属性,否则就会产生 crash。对象类型和原始类型在属性读写上有什么区别呢?答案就是引用计数。对于下面的代码:
@interface SomeObject : NSObject
@property (nonatomic, strong) NSObject *someProperty;
@end
我们来看看编译器为其生成的 setter 方法(由于是生成方法,这里只会有汇编代码):
-[SomeObject setSomeProperty:]:
pushq %rbp
movq %rsp, %rbp
subq $0x20, %rsp
movq %rdi, -0x8(%rbp)
movq %rsi, -0x10(%rbp)
movq %rdx, -0x18(%rbp)
movq -0x18(%rbp), %rsi
movq -0x8(%rbp), %rdi
addq $0x8, %rdi
callq objc_storeStrong ; 关键函数
addq $0x20, %rsp
popq %rbp
retq
我们注意到,对于 nonatomic
属性来说,编译器生成的代码与栈上变量赋值相同,都是 objc_storeStrong
这个 runtime 函数。我们在 objc 源码中可以找到这个函数的实现:
void objc_storeStrong(id *location, id obj)
{
id prev = *location;
if (obj == prev) {
return;
}
objc_retain(obj);
*location = obj;
objc_release(prev);
}
这段代码中包含了多处操作,包括内存读写和应用计数操作,多线程执行过程中的交错点也是十分多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:两个线程均读取 location
到 prev
,然后分别进行后续操作,导致的结果就是同一个对象被释放多次,从而产生悬挂指针。
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相同的场景,将属性换成 atomic
,在生成代码上会有什么变化:
-[SomeObject setSomeProperty:]:
pushq %rbp
movq %rsp, %rbp
subq $0x20, %rsp
movq %rdi, -0x8(%rbp)
movq %rsi, -0x10(%rbp)
movq %rdx, -0x18(%rbp)
movq -0x10(%rbp), %rsi
movq -0x8(%rbp), %rdi
movq -0x18(%rbp), %rdx
movl $0x8, %ecx
callq objc_setProperty_atomic ; 关键函数
addq $0x20, %rsp
popq %rbp
retq
可以看到,关键函数变成了 objc_setProperty_atomic
,这个函数的实现同样可以在源码中找到:
void objc_setProperty_atomic(id self, SEL _cmd, id newValue, ptrdiff_t offset)
{
reallySetProperty(self, _cmd, newValue, offset, true, false, false);
}
static inline void reallySetProperty(id self, SEL _cmd, id newValue, ptrdiff_t offset, bool atomic, bool copy, bool mutableCopy)
{
if (offset == 0) {
object_setClass(self, newValue);
return;
}
id oldValue;
id *slot = (id*) ((char*)self + offset);
if (copy) {
newValue = [newValue copyWithZone:nil];
} else if (mutableCopy) {
newValue = [newValue mutableCopyWithZone:nil];
} else {
if (*slot == newValue) return;
newValue = objc_retain(newValue);
}
if (!atomic) {
oldValue = *slot;
*slot = newValue;
} else {
spinlock_t& slotlock = PropertyLocks[slot];
slotlock.lock();
oldValue = *slot;
*slot = newValue;
slotlock.unlock();
}
objc_release(oldValue);
}
Runtime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也十分简单,我们只需要保证属性指针的修改和旧值的获取是一个原子操作即可。这里的原子化使用的是自旋锁,同时为了避免并发度较高的情况下,锁竞争严重,使用了一个全局的 StripedMap
来优化,这个也是很常见的优化手段了。这里其实也可以使用 CAS 操作来取代加锁操作,不过性能上是否真的有提升还需要验证。
为什么最后的 objc_release
不需要在锁的临界区呢?我们知道 nonatomic
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个线程同时获取到属性旧值并进行 release;而在 atomic
下,属性旧值获取的同时,新值就被设置了,不存在两个线程获取到同一个旧值的情况。而引用计数的增减,本身也是原子操作,所以对于所有权明确的场景下不需要额外加锁。
其他语言中的引用计数支持
C++ 中的情况 (clang STL)
既然 Objective-C 通过 atomic
属性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,C++ 中是否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呢?我们也使用如下的代码来验证一下:
struct SomeObject {
std::shared_ptr<std::string> someProperty;
};
在多线程下同时读写 someProperty
字段也发生了 crash,这也就是说 Objective-C 中的 nonatomic
并不是一种性能优化。正如 @synchronized
一样,atomic
实际上是 Objective-C 提供给我们的额外能力,方便处理这种多线程场景。
在 C++ 中的 crash 原因与 Objective-C 中的 nonatomic
非常相似,我们也来看一下对 someProperty
赋值的过程发生了什么。我这里写了一个赋值函数:
void writeProperty(SomeObject *obj, std::shared_ptr<std::string> &&val) {
obj->someProperty = std::move(val);
}
其汇编如下:
writeProperty:
pushq %rbp
movq %rsp, %rbp
subq $0x10, %rsp
movq %rdi, -0x8(%rbp)
movq %rsi, -0x10(%rbp)
movq -0x10(%rbp), %rdi
callq std::__1::move<std::__1::shared_ptr<std::__1::basic_string<char, std::__1::char_traits<char>, <char> > >&> at move.h:27
movq %rax, %rsi
movq -0x8(%rbp), %rdi
; 关键方法:
callq std::__1::shared_ptr<std::__1::basic_string<char, std::__1::char_traits<char>, std::__1::allocator<char> > red_ptr.h:989
addq $0x10, %rsp
popq %rbp
retq
由于 C++ 支持 operator=
来自定义对象赋值操作,因此简单的赋值表达式其实也是一个函数调用,这里展示的是 inline 之后的结果。而 std::move
是一个 cast 操作,对值内容其实没有任何影响,我们可以直接分析其中的关键方法。这个方法的符号在编译时被模板展开了,实际上对应的是 std::shared_ptr
如下方法:
template<class _Tp>
inline
shared_ptr<_Tp>&
shared_ptr<_Tp>::operator=(shared_ptr&& __r) _NOEXCEPT
{
shared_ptr(_VSTD::move(__r)).swap(*this);
return *this;
}
这段代码看起来做了很多操作,但我们只需要关注一个地方就可以了,那就是 this
指针。与文章开头所讲的一样,两个线程同时执行这个操作,唯一可能相同的就是变量旧值的 this
指针。我们顺着调用链路继续往下:
template<class _Tp>
inline
void
shared_ptr<_Tp>::swap(shared_ptr& __r) _NOEXCEPT
{
_VSTD::swap(__ptr_, __r.__ptr_);
_VSTD::swap(__cntrl_, __r.__cntrl_);
}
这里有两个 swap 操作,其实都是对指针的平凡交换操作,但不是原子的:
template <class _Tp>
inline _LIBCPP_INLINE_VISIBILITY __swap_result_t<_Tp> _LIBCPP_CONSTEXPR_AFTER_CXX17 swap(_Tp& __x, _Tp& __y)
_NOEXCEPT_(is_nothrow_move_constructible<_Tp>::value&& is_nothrow_move_assignable<_Tp>::value) {
_Tp __t(_VSTD::move(__x));
__x = _VSTD::move(__y);
__y = _VSTD::move(__t);
}
我们考虑有两个线程同时调用到上述方法,__x
是新值,__y
是旧值,那么 __x = __y
这一步操作就有可能让两个线程都获取到同一个旧值。接下来,调用栈退出,在这段代码中会由于 RAII 释放两次:
template<class _Tp>
inline
shared_ptr<_Tp>&
shared_ptr<_Tp>::operator=(shared_ptr&& __r) _NOEXCEPT
{
shared_ptr(_VSTD::move(__r)).swap(*this);
return *this;
// 临时变量退出作用域,其表示的旧值被释放
}
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虽然 C++ 在这个变量交换的过程中,由于语法特性的原因,具体的操作并不与 Objective-C 相同。但根本问题还是出在对同一个对象多次释放的问题上,因为旧值获取与新值写入不是原子操作。
如何修复
Attempt 1
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使用 std::mutex
将属性赋值操作保护起来:
struct SomeObject {
std::mutex fieldLock;
std::shared_ptr<std::string> someProperty;
};
void writeProperty(SomeObject *obj, std::shared_ptr<std::string> &&val) {
std::unique_lock<std::mutex> lock(obj->fieldLock);
obj->someProperty = std::move(val);
}
不过这会导致一个不大不小的性能问题,如果 someProperty
旧值是唯一引用的,那么在赋值之后,旧值的释放就会在锁作用域中。
Attempt 2
如果我们先构造一个临时变量承接旧值,在锁外销毁临时变量就可以优化这个潜在的性能问题。我们这里也可以通过 swap 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操作:
void writeProperty(SomeObject *obj, std::shared_ptr<std::string> &&val) {
std::shared_ptr<std::string> temp(std::move(val));
std::unique_lock<std::mutex> lock(obj->fieldLock);
temp.swap(obj->someProperty);
lock.unlock();
}
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与 Objective-C atomic 类似的效果,首先原子地交换新值与旧值,然后在锁外释放旧值。值得注意的是,C++ 存在移动语义,第一行的临时变量其实也是与 val
做了一次 swap,交换之后的 temp
内容为 val
之前的内容,而 val
会变成一个无效对象。函数作用域退出后,temp
和 val
都会析构,但 val
的析构会是一个 no-op。如果开编译优化的话,shared_ptr
很多操作会被 inline,性能上还会更好一些。
Rust 中的情况
为了更好地回答文章标题的问题,我们这里引入 Rust 的对比,来看看相同的场景在 Rust 中是如何处理的。
首先我们构造相同逻辑的代码:
use std::sync::Arc;
use std::thread;
struct SomeObject {
some_field: Arc<String>,
}
fn make_shared_string() -> Arc<String> {
Arc::new("this is a string".to_owned())
}
#[test]
fn test() {
let mut obj = SomeObject {some_field: make_shared_string()};
thread::scope(|s| {
for _ in 0..12 {
s.spawn(|| {
obj.some_field = make_shared_string();
});
}
});
}
编译之后我们会得到一个错误:obj
被多次可变引用了,这在 Rust 中是不允许的。
编译器如何判断闭包在结束之后仍然捕获外部变量呢?我们看到标准库中对于 Scope spawn
的实现:
#[stable(feature = "scoped_threads", since = "1.63.0")]
pub fn spawn<F, T>(&'scope self, f: F) -> ScopedJoinHandle<'scope, T>
where
F: FnOnce() -> T + Send + 'scope,
T: Send + 'scope,
{
Builder::new().spawn_scoped(self, f).expect("failed to spawn thread")
}
可以看到,闭包 F
的生命周期与 Scope 本身相同,意味着里面的被捕获变量也将持续至 Scope 的销毁。单一可变引用又是 Rust 的重要原则之一,通过这种限制阻止竞态访问和一些其他问题。
既然不能存在多份可变引用,只构造多份不可变引用总可以吧。我们可以使用 "Interior Mutability" 来实现我们的需求吗:
struct SomeObject {
some_field: Cell<Arc<String>>,
}
答案是不可以,因为 Cell
没有实现 Sync
,因此包含 Cell
引用的类型将不会实现 Send
,这些变量自然就不能跨越线程边界。很有趣的是,当我们观察 Cell::set
的实现可以发现:
impl<T> Cell<T> {
// ...
#[inline]
#[stable(feature = "rust1", since = "1.0.0")]
pub fn set(&self, val: T) {
let old = self.replace(val);
drop(old);
}
#[stable(feature = "move_cell", since = "1.17.0")]
pub fn replace(&self, val: T) -> T {
// SAFETY: This can cause data races if called from a separate thread,
// but `Cell` is `!Sync` so this won't happen.
mem::replace(unsafe { &mut *self.value.get() }, val)
}
// ...
}
这个实现与 C++ 里 shared_ptr
交换的实现一致:都是获取旧值,设置新值,销毁旧值。在没有锁保护的情况下,旧值会被释放两次。
如何修复
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,多线程场景直接使用 Mutex
就可以了,我们修改字段类型:
struct SomeObject {
some_field: Mutex<Arc<String>>,
}
更新字段的操作也该为锁内 swap + 锁外 drop:
// ...
s.spawn(|| loop {
let mut new_value = make_shared_string();
{
let mut some_field_guard = obj.some_field.lock().unwrap();
std::mem::swap(&mut new_value, &mut *some_field_guard);
}
});
Rust 对 Mutex
的设计非常优秀,每个 Mutex
都显式绑定了一个值。值要在多线程中被读写,就一定要被 Mutex
保护。所有实现 Send
的类型,都可以在套上 Mutex
后变成 Sync
。而对于具有内部可变性的对象(例如 Arc
),在多线程中使用时可以不被保护,但实际上线程安全要由对象自己负责。
为什么
Mutex
不能让所有的对象都变成Sync
?对于
!Send
类型(例如Rc
),他们一般会表示某些共享资源,而类型没有考虑多线程场景下的处理。例如当Rc
被移动到不同的线程,很有可能出现两个线程同时 dropRc
导致的引用计数不一致。
除此之外,mem::swap
与单一可变借用原则也可以保证,在能够执行 swap 的上下文中,线程安全是一定会被保证的,我们无法写出不安全的 swap 操作。
所以通过 Rust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标题所提的这个问题。拆解一下,Mutex<Arc<T>>
涉及了两个线程安全的保证:
Arc
自身对于引用计数的原子性修改的保证,这里采用 Atomic 操作实现;Mutex
对于Arc
指针修改的保护,防止多线程操作中,由于脏值的存在,多次释放Arc
。
也就是说,引用计数机制本身是否为线程安全,与在多线程操作同一个对象的同一个属性并无关系。
Wrap Up
文章看似分析了几个系统编程语言(严格说 Objective-C 不算)中的引用计数机制在多线程下的表现,但其实解释了线程安全的本质:在对象模型中,一个对象的线程安全,不意味着所有使用这个对象的场景都是线程安全的。外部对象如果不是线程安全的,即使操作了一个线程安全的对象,也有可能出现逻辑错误。本文中的引用计数只是一个例子,而恰恰这个例子涉及内存操作,很容易出现明显的 segfault。我们在日常开发中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的多线程场景,缺乏线程安全保护的逻辑问题更加不容易察觉,因此也更值得我们注意。
* 如果文章有任何问题,欢迎提交 Issues,也可以通过 Twitter 或邮箱联系我。